在讀書會上,有位媽媽和我們分享了她的焦慮:周圍的媽媽都在給孩子報特長班,報的還不止一個。同樣,她給女兒報了3個,畫畫、跳舞和跆拳道。自己之所以焦慮,是考慮到既想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又不想讓孩子學得太累,而且,她甚至不知道孩子到底喜歡什么?
談到“特長”,我在想一個問題:學的那些特長,到底對一個人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我從小受的教育,是以“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為宗旨的路線,學習的精力,基本上全部放在了主課上,課外書被認定為“閑書”,家長和老師是不鼓勵多看的。由于閱讀面相當狹窄,讀到高中時,明顯感覺課業(yè)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方法上,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成績當然一落千丈。
我不是不愛學習,而是非常愛“學習課本”知識,畢業(yè)之后,“學習”成了唯一學會的“特長”。
人活世上,總得找到那么點樂子。有一類人,為生而生。沈從文在《湘行散記》里,描述那些水手:
他們的希望只是多吃一碗飯,多吃一片肉,攏岸時得了錢,就拿去花到吊腳樓上女人身上去,一回兩回,錢完事了,船又應當下行了。天氣雖有冷熱,這些人生活卻永遠是一樣的。他們也不高興,為了船擱淺,為了太冷太熱,為了租船人太苛刻。他們也常大笑大樂,為了順風扯篷,為了吃酒吃肉,為了說點粗糙的關(guān)于女人的故事。他們也是個人,但與我們都市上所謂“人”卻相離多遠!
特長,在我們當代人心中,或許是那個有意義的樂子。
我曾經(jīng)聽到一個二年級的孩子說:“我要把拼裝玩具送給小A,卡片送給小B,以后我只寫作業(yè)和看電視?!?/p>
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某次同事們聊天,聊到孩子的老師們。某個幼兒園老師,業(yè)余帶鋼琴課,某個體育老師利用周末時間創(chuàng)辦輪滑課。除了本職收入,還有業(yè)余收入,這儼然是大眾眼中的“斜杠青年”。
學特長,苦在“堅持”,貴在“堅持”。
作家崔曼莉練習書法,從4歲至18歲高考,從未間斷,當然,取得的成績斐然。
有人會覺得孩子報那么多的課,該有多累!媽媽不知道孩子到底喜歡哪個,為何不試著和孩子多多交流呢?在孩子每次上完課后,問問孩子:今天的課你感覺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慢慢地,從孩子的回答中,媽媽就可以感受到孩子學習的效果,也會知道到底孩子心中喜歡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