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學習,我們第一反應是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但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也都包含在廣義學習概念中。
那么人是如何學習的呢?百家爭鳴。早期的研究強調物質決定意識(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后來注重意識反作用于物質(認知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此外,還有一個胸懷愛與信念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有兩個著名的實驗,即愛德華·李·桑代克的“貓開籠取食”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的“斯金納箱”。從這些實驗中,心理學家們提出個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強調外部環(huán)境對人的學習的決定作用。簡單理解就是,我給孩子講一個概念,然后通過提問、做作業(yè)、測驗等多種方式進行強化,最終孩子學會了這個概念,整個的學習過程都是外部因素為主導的。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它著眼于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jié)在引發(fā)人的行為中的作用,認為學習不但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且也受到認知的調節(jié)和自我的調節(jié),重視人的行為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認為社會學習的主要形式是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觀察。該理論包括觀察學習、交互決定論、自我調節(jié)理論和自我效能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認知學習理論有兩個代表性學說,一個是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說,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連串的新知識,每個知識的學習都要經過獲得、轉化和評價這3個認知學習過程。另一個是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說,即有意義學習。他認為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識最有聯系的舊知識,并且加以"固定"或者"歸屬"的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教學應該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習者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事物的理解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對所接受到的信息進行解釋,生成了個人的意義或者說是自己的理解。個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同,調動的知識經驗相異,對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釋就不同。該理論認為教學要給學習者提供建構的知識框架、思維方式、學習情境以及有關線索,而不是知識內容的多少。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要理解人的行為,必須理解他所知覺的世界,即必須從行為者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因此,他們特別關注學習者的個人知覺、情感、信念和意圖,認為這些是導致人與人的差異的“內部行為”。教學不應該是教知識,也不是教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為學習者提供學習的手段,至于應當如何學習則應當由學習者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