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這件事對我來說果然還是很有實際意義。
這一個多月開始在小花生上做小慈的閱讀記錄之后,明顯會覺得和她在一起的生活更有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
會想著“今天也要和她一起好好讀書”。
也是因為這樣的念頭,讓自己一天天保持著行動與記錄,成就與督促的良性循環(huán)。
當然也不乏有偷懶的時候,因為一個人又要陪玩陪讀陪睡,又要工作學習,還要抓緊時間休息放松真的還是蠻緊張蠻辛苦的。
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的生活成了這兩年的主流旋律,說實話直到今天我也并沒有很好適應。因為生活總是會在我以為自己開始適應之后很快地冒出一些意外來打碎短暫的平衡,于是又不得不再繼續(xù)咬牙面對。
比如好不容易習慣了沒有阿姨在家做家務的日子,習慣了老羅因為疫情一個多月才能回家一次,習慣了和父母之間的相處和忍讓,習慣了自己的工作和職業(yè)發(fā)展在這個階段的停滯,習慣了沒有完整的時間留給自己覺察與反思(除非犧牲睡眠)。但突然又冒出的新的外派危機,正在進行的懵懂開始的英語啟蒙,以及接下來要開始的小慈如廁訓練。
一切一切好像都是在被時間和環(huán)境推著向前走。所幸雖然感到辛苦,但好像每次自己交出的答卷也都不算太差吧。想到這里多少也都還是有些欣慰。
所以相較于隨性的生活節(jié)奏,日常的記錄和在這基礎(chǔ)上的適度規(guī)劃或許是更適合我的方式。它們或許是我在這特殊的碎片化的生活里找到的應對之道,在某種程度上給到我安全和支持的感覺。
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某種固定的范式,讓記錄和計劃變成一種為目的而目的的教條。
比如記錄閱讀帶來的成就感或許可能會變成一種虛榮和要求,讓自己忽略掉了生活中更多的部分。
我所期望和期待的小慈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雖然我常因為自己當下做不到很多事而心有歉疚,但我也想提醒自己,我能為她提供的生活選擇遠比閱讀本身更多。雖然閱讀可能是我最喜歡的和她之間的互動項目,也是我做得比較好的部分,但我不想因為這樣,因為我的虛榮、擔憂與焦慮,就放棄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
就像這兩天天氣好了,我們恢復了戶外活動(雖然依舊還是會因為父親的擔憂而有所限制)。我們一起下樓散步,圍著大樹盆景捉迷藏,讓她和小哥哥們一起吹泡泡玩。
也會和她一起撿樹葉玩,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然后假裝沒看到她的手又碰到了哪里哪里。
雖然可能這些都不是我所擅長的,甚至因為一些原因,我去做這些事之前總是會有很多的障礙,但我也想克服和突破一些自身的認知和行動限制,去為小慈和我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性和更豐富的體驗。
在我們家族里,大家都很擅長做一些靜下來的事。比起戶外活動,我們也更在意孩子認知語言的發(fā)展。這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
事實上,小慈目前為止在語言和認知部分的發(fā)展也很讓我們感到驕傲。
但我也想提醒自己,這只是我們習慣的視角。
或許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做更多的嘗試。
有意識地去尋找更多的視角,打破習慣的限制。
不僅是為小慈,更是為我自己。
總之就是,這段時間給自己和小慈設置的主題是:帶著小慈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和體驗春天和自然。在保證安全和家庭和諧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設置一些戶外活動。
室內(nèi)的部分目前已經(jīng)做得蠻好的,心血來潮的時候可以精進下,沒時間精力的時候維持住就很好,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與負擔。除了閱讀之外,維護小慈所擅長和喜歡的活動,比如磁力片、畫畫和手工作業(yè),也鼓勵她去嘗試一些新事物,溫和堅定地支持她突破她自己的緊張恐懼。
英語啟蒙依舊有很多的不清晰和不了解,但
自己在這個部分的需求倒是愈發(fā)開始變得明確??梢赃M一步做個整理,但不要停止目前正在進行的內(nèi)容。
對我自己來說,保持記錄的同時,有時間也別忘了覺察與反思。
希望自己不要總是只看到自己做得不好和不夠好的部分,被羞恥與歉疚絆住,執(zhí)著于自我批評與吹毛求疵。
我所能做的遠比自己想象中多,也遠比我想象中好。哪怕它們不是最好的,也不那么完整全面,但只要我在盡力做這些事,就已經(jīng)是我能力范圍內(nèi)的足夠好。
并且,我想,它們也著實不差。
最后。
這依舊是一篇專注于自我整理的記錄。
也是我一直以來很擅長的自我袒露與自我表達。
只是今年還想在這個基礎(chǔ)上做個突破:嘗試著學習如何與他人對話和互動。
去有意識地練習一些更具體化的面向外界的表達。
且先立個flag在此。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