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開始我們也并沒有刻意地去給孩子做課后拓展,只不過碰到一個大家都熟悉都感興趣的話題就說一說(主要是老母親感興趣)。
但后來反而發(fā)現(xiàn),這個課后拓展啊,是很值得去做的。
我們拿孩子語文第一單元舉個例子。
《詠鵝》
六是很早背過這首詩的。
不止背過這首,還背過另外一首和鵝有關(guān)的《鵝贈鶴》。
這次她背《詠鵝》背的歡,我就會問,還記得《鵝贈鶴》嗎?
她忘得差不多了,我就在她衛(wèi)生間小黑板上讓六爸寫下了這兩首詩。
對,我給六打造了一個廁所文化。
每次蹲廁所,左手邊有書,前面是小白板,但常年是空白的(我太懶了),這次老師說一周一首詩,那剛好可以用上。
等她《鵝贈鶴》回憶的差不多了,我就問:你說鶴收到這封信,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回呢?
一家人周末躺在床上,各自想,然后說一說,六爸說鶴會說鵝吃太胖了,我說,要看鶴是驕傲的,還是很同情鶴的,再根據(jù)這個來回信。
六六覺得,鶴會跟鵝說,沒關(guān)系,你在那也挺好的。
后來,我們還一起看了一本《家禽的故事》,這本書畫風(fēng)挺普通的,但還是能夠幫助區(qū)分雞鴨鵝這些家禽的特點和區(qū)別。
后來,六還畫了一次鵝,畫的是兩只鵝結(jié)婚,一只老鵝給他們征婚,還有無數(shù)鵝過來參加婚禮慶祝的故事。她就是個喜歡熱鬧的孩子,喜歡畫這種熱鬧的畫面。
這個拓展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當(dāng)然,你還可以繼續(xù)拓展,比如為什么鶴和鵝長得像,命運不同呢?因為鶴有關(guān)鍵技能啊。
或者鶴和鵝長得相似,那是不是以前是一家呢?如果切入適當(dāng),那就可以引入進化的問題。
《對韻歌》
六小班的時候就聽過《聲律啟蒙》,估計意思呢,是不懂的,但聽著呢,還是挺好聽的。
后來和六讀詩,《日有所誦》里有聲律的內(nèi)容,我就問她:貧對什么呢?有時候她說得不是標準答案,但我覺得好,就會說你這個也不錯,書上對的則是這個。
在生活中遇到東西,也會問一問,這個對什么比較好呢?
上次去公園看到雞冠花,后來在對子里找到:雞冠花,狗尾草。當(dāng)時就大贊:對的好。
后來我得意洋洋地去問六爸:你知道雞冠花對什么嗎?六脫口就出:狗尾草。
其實這個對韻,一方面是詞匯的拓展,一方面跟后來的反義詞也有關(guān)系,在生活中也是可以用小部分時間做的事情。
對韻這方面很值得讓孩子多聽聽,多體會,多去生活中實踐。
語文園地
有一首小詩:
我們也是一家人周末躺床上,我胡謅一首:一粒兩粒三四粒,五粒六粒七八粒,九粒十粒無數(shù)粒,放入湯里都不見。我說的是鹽。
六爸也胡謅:一滴兩滴三四滴,五滴六滴七八滴,九滴十滴無數(shù)滴,掉在地上都不見。六爸說的是雨。
六也跟著我們胡謅了一首。
三人在那哈哈笑。
其實這也是很美好的親子時光。
其實總體來說,語文要學(xué)好,一方面是要足夠多的詞匯,一方面是要能用。
在學(xué)了的知識之上建立拓展,又能在生活中用出來,孩子的語文其實就基本不需要擔(dān)心。
在老家時,我看一個侄子背《陋室銘》,我就直接說:你背固然是背,但你仿著寫一次,收獲會更大。
他照做了,果然就更能理解這篇文章的好處和難得了。
我覺得咱這些孩子不用等到初中,就從一年級開始,能拓展的拓展,能活用的活用。
基礎(chǔ)打牢了,又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進一步的挖掘。
慢慢這樣積累,會比只是背課文的效果好太多。
等六這段時間學(xué)完拼音,咱再說說學(xué)拼音的難與易。
六媽:哲學(xué)碩士,透過現(xiàn)象看教育本質(zhì),注重思維模型培養(yǎng),堅持化繁為簡的育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