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文件,突然發(fā)現自己2年前給朋友公號寫的一篇文章。搬運過來,存一下。
討厭黑夜的席奶奶7209人有 · 評價4473 · 書評49[美]凱利·杜蘭·瑞安 文;[美]阿諾德·洛貝爾 圖;林良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9-07 84:《討厭黑夜的席奶奶》,一個成功地勾起涵涵好奇心的故事。讀完一遍,她又要求我讀一遍,然后再讓我讀一遍。她就是好奇——席奶奶到底為什么會討厭黑夜?而涵涵覺得黑夜非常美好呀。 故事中的席奶奶因為討厭黑夜,就連帶著討厭在黑夜中出現的各種東西。她帶著這份深深的厭惡開始與黑夜進行斗爭。 席奶奶很聰明,行動力也很強,她想方設法,竭盡所能地想要趕走黑夜……“但是黑夜理都不理她”…… 席奶奶整夜都在斗爭中度過。當太陽升起時,她卻因為整夜皺著眉在拼命,“已經累得無心享受白天的快樂了?!?而最諷刺的是,當席奶奶不討厭的白天來臨,陽光普照之時,她卻進入夢鄉(xiāng)——晚安!席奶奶。因為只有這樣“等到黑夜再回到小鎮(zhèn),她到時候又有力氣好好地跟它(黑夜)干一場了?!?故事讀完了,我想起一句話:人太執(zhí)著,心盲無明。其實想想,有時候自己也很容易陷入這樣一種情緒中。因為心中有一股憤怒的小火苗在燃燒,瞬間就能夠吞噬自己,讓自己看不見身邊的美好,卻執(zhí)著于不滿與憤懣之中…… 當自己心中“戰(zhàn)斗的號角”吹響時,可能覺得全世界都在與自己作對……而事實上“全世界”卻“理都不理你”。有時候過于執(zhí)著就是盲。 最后看了一下介紹,這個故事是關于“克服黑暗的恐懼”,可是我覺得席奶奶并不恐懼呀,反而她英勇地很,一直戰(zhàn)斗不息。 導讀介紹是“作者用一種詼諧幽默、輕松愉悅的說故事的方法,解釋了一個深刻的真理:人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辦事,不然的話,不但會把自己累得精疲力盡一無所獲,還會心情郁悶,失去快樂,失去本應可以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想想也有幾分道理。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也很適合與孩子一起討論,明天我會和涵涵繼續(xù)聊聊這本。
從今年四月開始(2020年4月),我和涵涵正式開始嘗試“慢閱讀”。我們的“慢閱讀”可以理解為“慢且漫”。
第一個“慢讀”指的是連續(xù)用一段時間來細品一本圖畫書。這個時間可以是一周、一個月、一個季度······總之就是在時間的流轉中,對于一本書的思考不停,討論不停。
第二個“漫讀”指的是沒有約束,隨意地讀。關于這個“漫讀”,我要分解為兩個解釋。第一種是孩子的“自然漫讀”?,F在涵涵讀新繪本時,她喜歡自己先隨意地翻一遍。她會瀏覽圖畫,也會讀一點簡單的語句,或者讀她認為比較有趣的句子。在涵涵進行“漫讀”時,我不會打斷她,而是讓她沉浸在自己的閱讀快樂中。
而這個“漫讀”的第二部分是指成人讀書有個圖文漫步法。所謂“圖文漫步法”是指快速瀏覽每張帶圖片的部分,以及快速抓取章節(jié)標題文中粗體字等。這種學習方法可以給我們的大腦一個概念,讓它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就像我們看電影的預告片一樣,讓我們可以組織自己的思維。這部分是我在閱讀時,自己開始嘗試的。
其實孩子的自然漫讀與成人的圖文漫步法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我不曾和她提過“圖文漫步法”,但是孩子對于如何讀書,也有自己的摸索和實踐。
《討厭黑夜的席奶奶》,這本書我們分為四部分來讀:第一部分是自發(fā)閱讀,第二部分是日常討論,第三部分是啟發(fā)性提問,第四部分是涵涵的總結。
一、自發(fā)閱讀
1.故事從封面開始
《討厭黑夜的席奶奶》這本書是涵涵在繪本館自己選的,她一拿到書就很好奇,習奶奶為什么會討厭黑夜?所以我們先把封面和封底展開。這時涵涵可以發(fā)現背景色是黑色的,有月亮,一個老奶奶有點兒不開心,以及樹上的貓頭鷹。
由此我們推測這個故事可能是發(fā)生在夜晚。接下來我們看到夾襯頁的一盞蠟燭燈,而這幅圖是沒有色彩的黑白畫,經過這番鋪墊再來到扉頁。我們又看到一個拿著掃帚的婆婆走在樹林中······
一般我和涵涵看一本繪本就是按照這個步驟進行的。從封面、封底、再看環(huán)襯和扉頁,不漏掉這些細節(jié)。從封面就開始進入故事,推測故事情節(jié),再從正式的閱讀中來檢測我們的推測。
2.閱讀中的討論因為涵涵想知道席奶奶為什么會討厭黑夜?所以這個故事她要求我連續(xù)讀了三次,可是在故事中,作者并沒有直接說明原因,所以這三次閱讀并沒有得到答案。
而在三次閱讀之后,我們討論了“你是否覺得黑夜會令人討厭?請說明理由?!笔紫扔晌襾碜鍪痉叮艺f我挺喜歡黑夜的,因為黑夜比較安靜,我喜歡在夜里看書。
接著涵涵說她也喜歡黑夜,因為有月亮、星星、還有蛐蛐在叫。我們每個人都說了幾個自己喜歡黑夜的理由,第一部分自發(fā)閱讀結束了,我們并沒有得到席奶奶為什么會討厭黑夜的明確答案。
二、日常討論
第二天我和涵涵出去溜達,我們聊起了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我說自己不是很喜歡夏天,我覺得夏天太熱了,蚊蟲還多。后來涵涵還想了想說:“媽媽,我覺得夏天也很好啊。夏天很熱,但是我們可以忍受。夏天有這么多好看的花兒,我們可以拍花兒。夏天的室外游樂場也可以去玩兒,冬天很冷就不能玩兒了。”
而睡前我們又聊起這個故事,先梳理白天的觀點:白天我們提到黑夜,也有令人喜歡的地方;同樣是夏天,媽媽覺得太熱,有蚊蟲會不喜歡,可是涵涵卻覺得夏天的花很美;媽媽和涵涵一起經歷同樣的夏天,感受卻不同。
這時涵涵補充說:“因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喜歡夏天,也可以不喜歡,不用每個人都一樣?!苯又覀冇懻摿恕昂憛挼氖虑橛心男克岬搅藢W習和睡覺。
先聊學習,她自己分享了學習時她感到討厭的事情,她說著說著又發(fā)現也不全是討厭,有時候學習也挺開心的。然后她就終止了這個話題。作為學渣涵涵來說,學習確實不是她很喜歡的事情。
接著繼續(xù)討論“涵涵討厭睡覺”這個話題。她說出了人需要睡覺的幾個原因,比如長身體、會補腦。睡前討論就結束了,也沒有再繼續(xù)深入。
我們讀故事不僅局限于書本中的故事,也可以將故事中的主題延伸至生活中來討論。比如這個故事是席奶奶討厭黑夜,那么我們結合生活聊的是:“令一個人感到討厭或不喜歡的東西,是否也有令人喜歡的地方呢?”
例如,我和涵涵聊過的:比較喜歡夜晚的理由;是否喜歡夏天;是什么原因會討厭學習和睡覺;以及學習和睡覺是否就一直都是令人討厭的?這些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個事物,讓涵涵初步了解到,討厭和喜歡是因人而異的,并且不喜歡的事情也并非一無是處。
三、啟發(fā)性提問
1.尋找原因:什么事情讓席奶奶感到討厭?以及什么事情會讓涵涵感到討厭?結合家里有的情緒繪本,我們先討論了“討厭”這種情緒,接著我們又討論了害怕和生氣。
2.區(qū)別:討厭、生氣、害怕都是同樣的感覺嗎?
涵涵覺得害怕,只是自己腿發(fā)抖,不會批評別人,而討厭和生氣可能會批評別人。我覺得他正在思考情緒的自我消化與遷怒于人是什么樣的感受。
3.概念澄清:討厭生氣,害怕有什么相似之處呢?
4.整理情緒:當我們感到討厭生氣害怕時,我們可以怎么做?
家里的情緒繪本有不少,還有看看媽媽分享過的情緒卡片,我們平時也在用。
另外我覺得《野獸國》和《我現在只想自己玩》,這兩本圖畫書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孩子的自我情緒整理過程,也適合與孩子一起討論。
我現在只想自己玩746人有 · 評價548 · 書評3(法)克萊芒蒂娜·博韋 著; (英)梅茜·帕拉迪斯·希林 繪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2018-10 今天又認真地和涵涵讀了一遍這本書。突然發(fā)現這本書很不錯……也終于想起來為什么之前我對它無感了。因為買的時候沒找到書評,我以為這是一個關于告訴孩子“自己玩也很有趣的故事”。(有時我家娃很黏人,我更想讓她自己玩……)沒想到這會是一個孩子“吐槽”大人總讓他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并且孩子為了證明“自己不想找不認識的小朋友玩是有道理的”,而經歷了一系列“精神冒險”,一個充滿童趣與想象力的故事。 這本圖畫書用色都很明亮,看圖會覺得很放松。在小男孩想象出被偽裝成小孩子的妖怪抓走時,他遇到了同病相憐的其他被抓的小朋友們。小男孩非常機智勇敢,想出來逃生方法,雖然中途有點偏差,又落入新的危險中,最后還是有驚無險地安全回家。 在小男孩的想象中我覺得他的安全意識很強,他會警惕“壞人”(盡管看起來有點像為自己開脫)。遇到危險后能夠臨危不亂,有自救意識,并且也有領導力,能夠帶領其他小朋友一起逃生。也很有愛心和同情心,幫助黑豹回家。 最重要的是小男孩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成功地釋放了因媽媽安排他與其他小朋友玩而引發(fā)的不滿與抵觸情緒。最后能夠堅持自己的想法“有的時候,我們更想自己玩?!边@其中有自我情緒管理(和《野獸國》有點異曲同工之妙。)也有一個孩子的獨立思考過程。并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媽媽,也不是毫無緣由地去反抗媽媽,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最后的結論。 關于媽媽對孩子的社交憂慮,在生活中我也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吧。我覺得這個小男孩“回懟”媽媽時懟的很有道理,互相尊重,多多理解吧。
野獸國14658人有 · 評價8376 · 書評106[美] 莫里斯·桑達克 著; 宋珮 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 2014-06
5.討厭會帶給我們什么?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個是促使人們解決問題,第二個是影響心情。因為厭黑夜,所以人們發(fā)明了電燈;因為討厭熱,所以我們有了扇子風扇和空調;因為討厭冷,所以我們有羽絨服,有暖氣,有空調。討厭可以促使人們想辦法去解決因討厭所帶來的問題。
那么討厭還會帶給我們什么呢?討厭還會影響人們的心情,就像席奶奶那樣總是不開心,討厭會讓人不開心,一直討厭一直不開心,在這里又再次涉及到整理情緒,我就不再贅述了。
6.如何幫助席奶奶?
涵涵想到了可以摘月亮作月亮蛋糕,因為吃了月亮蛋糕,人的心情就會好。她覺得還可以去尋找守夜人,給席奶奶敲一聲鑼,席奶奶睡著了,就會忘記討厭這件事兒了。而守夜人這個典故出自于《夜晚的故事》這本圖畫書。
夜晚的故事577人有 · 評價348 · 書評5[比] 凱蒂·克勞澤 著繪, 王淳恒 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 2018-07 《夜晚的故事》作者是被譽為“線條與氣氛的大師”的凱蒂·克勞澤。封底介紹寫著:“這是一本可以陪伴大大小小的孩子們進入夢鄉(xiāng)的圖畫書。凱蒂用溫柔的筆觸、充滿奇幻色彩的畫面,讓全書散發(fā)出夢幻而神奇的溫暖氣息?!?凱蒂·克勞澤擅長表達親子關系,這本圖畫書也不例外。不想睡覺的小熊請求媽媽給他講三個睡前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關于用敲鑼來提醒大家睡覺的守夜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里的小動物和小昆蟲總是有各種聽起來很正當的理由不想睡覺,就像總是不想睡覺的涵涵一樣,所以這個故事涵涵很有共鳴。 最后溫柔可愛的守夜人也為自己敲了最輕、最柔的一聲鑼,選了一顆屬于自己的星星就睡覺了?,F在讀起來才發(fā)現這就像是一種睡前儀式,說聲晚安。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帶著寶劍的小女孩。我和涵涵讀了幾次也沒看懂這個故事。突然有天發(fā)現這個故事中發(fā)生的事情更像是小女孩的一場夢,一個關于勇氣與冒險的夢。 而在我覺得危險將至時,卻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一切都安然無恙,在甜美的夢鄉(xiāng)中結束?!八械囊磺卸继篮昧?。” 第三個故事是關于“睡不著覺、穿著厚大衣的男人的故事?!焙幻靼诪槭裁磰W托要把詩石扔進大海。她猜測可能是寫得不好就扔了;寫滿了就扔了;奧托就是喜歡向大海扔石頭。 最后穿厚大衣的波聽了奧托的建議在海里游了一小會兒,他覺得既輕松又歡快。并且還撿到一塊奧托扔在海底的詩石。這次波回到家腦袋一沾上枕頭就睡著了。 通過波前后睡覺畫面對比會發(fā)現這次他脫下了帽子(送給了奧托)、大衣與鞋子,并且換了睡覺的方向。他終于改變自己,擺脫了外在的束縛安然入睡了。 最后小熊也睡著了,故事中的每個主角都擠在一張床上睡著了。有趣的是床上分別放著(掛著)鑼、劍和帽子,以及最后熊媽媽拿著的故事書。就好像是每個人的入睡鑰匙一般。 這是一本粉色的圖畫書,寫滿了溫柔而又奇幻的故事。溫柔盡責的守夜人(找星星)、獨立勇敢的小女孩(去遠方找桑葚)、怪異卻也擁有友情的波(找到詩石)。也許這就是生活吧,總有詩與遠方在指引我們去尋覓美好,也許并不需要走遠,也會心想事成,總有最溫柔的愛在守護著我們。
四、涵涵的總結
最后涵涵的總結是:席奶奶討厭黑夜,黑夜也不會走,黑夜太大了,他走不開。所以席奶奶晚上早點兒睡覺,她就看不見黑夜了。
五、其他
這本圖畫書作者是以輕飄的斜切線條來表現黑夜的神秘莫測,留白部分凸現出席奶奶和周圍環(huán)境的生動姿態(tài),畫家用沾水鋼筆線條涂抹畫畫,堆疊出不同層次的黑白色。我讀完了這個故事,我想到的是人太執(zhí)著,心盲無明。那么這些專業(yè)性介紹以及成人的閱讀感受是否有必要傳達給孩子呢?我覺得專業(yè)性的技法介紹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也可以帶孩子用鋼筆畫畫體驗這種技法,但這不是必須的,沒必要特別深入,可以根據孩子的狀態(tài)來進行。
而成人的閱讀感受留給成人自己欣賞就好,原本孩子就是哲學家,其實我們不去刻意詮釋文本內容,孩子也有自己的觀察與理解,我們要做的是推動他來進行更多有趣的思考。
最后聊一聊孩子為什么會反復讀一個故事,這其中除了因熟悉而帶來的掌控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是在體驗故事。這也是最近我在潘多靈老師的閱讀課中學習到的。
我們成人讀的故事是站在故事之外,去欣賞分析。而二到六歲的孩子依然處于主客體不分階段,有些孩子并不能清晰的區(qū)分自我,和他者。孩子們讀故事容易身處故事之中,孩子是在體驗故事。
所以我現在嘗試的繪本慢閱讀也是想讓涵涵更深入地去體驗故事,不局限于故事本身,同樣也讓故事走進我們的生活,讓她感受到故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