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學習的推進,以最糟糕的一種方式——加入考試大綱出現(xiàn)在世人的生活中。
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個話題的引子,可是沒辦法,這是個殘酷的現(xiàn)實。
幸運的是,能夠看到在這條路上,有許多好玩兒且有水準的父母和教育者。他們在為古詩文學習尋找擺脫應(yīng)試,卻又勢必會有益于應(yīng)試的方式。如此,我也想要加上我這一把薪火,希望能夠光明所來之處的懵懂,照亮所往之處的迷茫。
其實,古詩文的學習從來就不應(yīng)該是一種短視的行為,這是一個古老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和命脈所在,是其文明的承載與傳遞,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文化與種族的特殊的存在。
從國家的角度來講,會以應(yīng)試的方式進行硬推廣,絕對是有上述目的的。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看到過會說幾國外語的小哥,卻因為缺乏自己對本國語言和文化掌握的獨特性,而黯然失色。中國的古老文化正是這種獨特性的源泉,而古詩文則是這淙泉水流淌的水路與通道。
我們從中看到“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情境,我們由此生成“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情懷。我們有故鄉(xiāng),我們也會向往異鄉(xiāng)。我們會在送別時說上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情壯語,我們也會“勸君更盡一杯酒“,殷殷訴說“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惆悵。于是,在異鄉(xiāng)的路上,就會有人看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即景,在夕陽西下之際,想到自己“古道西風瘦馬”的孤單,最后給自己蓋上一個“天涯斷腸人”的印章……這些畫面與其中的情感通過古詩文得以穿越千年,達至現(xiàn)代,不斷地發(fā)生心靈的撞擊。入情、入景、入畫、入心。
古詩文在描述和傳遞著我們來處的信息。正是有這樣的來處,正是有對來處的不舍與珍視,才會有家園之感,會有思鄉(xiāng)之情,家園是人的歸屬感發(fā)生的地方,在這里或者一想到這里,人的內(nèi)心就會升騰出安全與慰藉。若是不了解,不知曉,甚至一頭霧水,那么人生便展現(xiàn)出一種虛妄,這個為人的過程最終變成一種放逐,放逐在所有世界的邊際,無根無緣……如野鬼孤魂……
聽上去,我好像在聳人聽聞……但如果連自己從哪里來,來處有什么都不知曉的人,他又該往何處去?又如何就知去處一定就比來處好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去處,又無法回到來處,這樣的人又該如何自處呢?
記錄著古代文化與典籍的古詩文就是一條通往來處的橋梁,是博古通今的所在。在古詩文中,我們不但會知曉我們豐富的歷史與人情,還會從中探知我們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斷絕的文化基因。
——·——·——華麗麗的分割線——·——·——
兩鬢斑白的賀知章在《回鄉(xiāng)偶書》最后說“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稚子童聲的一句“何處來”,對于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人來說,會喚起多少前塵往事,滄桑悲苦,那種本應(yīng)在踏上鄉(xiāng)土的一刻塵埃落定的心,經(jīng)此一問,會陡然間百感交集……
你可想過,你可懂得?
我們和一首詩的距離,多數(shù)不是知識和語詞的積累,是情感與閱歷的,是精神與心靈的,是此處和他處,是故鄉(xiāng)與異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