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網絡發(fā)達了,朋友圈里隨處可見各種“牛娃”大顯神通。
“3歲能背上千首詩”
“4歲能自己讀《magic tree house 》”
“5歲能自主閱讀《夏洛特的網》”
......
類似于這樣的各種信息不斷涌入我們視線,對比別家的娃兒,感覺自家娃兒弱爆了。
再加上有些媒體 為了博眼球/ 引流量,各種文章販賣焦慮,讓大家覺得不做點兒什么就不算個合格的父母。
放眼全球,育兒焦慮是全世界的共性問題。
其實,我也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焦慮,現在看開了很多。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01,先想明白你的育兒目標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日記的習慣,我一直都有,特別是孕期日記寫的很詳細,當時估計大家的育兒目標都是:只要健康快樂就好了。
可隨著孩子長大,我們的要求越來越多:希望他吃飯習慣好,睡眠習慣好,早點兒會自己上廁所...... 再大些,我們又在學習上有了新的要求,恨不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英法雙語,中文還能讀《紅樓夢》,一直能成為我們驕傲和炫耀的資本。
當我們在焦慮中暢想時,是否有仔細考慮過你最終想培養(yǎng)個什么樣的孩子?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孩子的期待、看中的東西也不同,家庭環(huán)境更不同,所以,目標差別也很大。
舉例來說,我的教育目標就是:身心健康,能獨立思考、對自己負責即可。
所以,我大概率不會花很多時間讓孩子去刷題,也不羨慕奧數牛娃。
02,認清自己,少橫向比較
先說“認清自己”,這個自己,不僅僅是你,還包括你的家庭。
你和配偶是什么樣的性格?有多少的精力、時間、金錢、人脈等資源可以投入?你們愿意為孩子付出到什么程度? 你家娃兒的配合度如何? 天資如何?(不要自帶濾鏡)
其實,以上這些問題問下來,就可以消除很多焦慮了。
再說比較心理,這是我們的普遍心理,應用得好的話,還能激勵自己進步。
但是,不要總拿自家孩子的短板和牛娃的長板做比較。更何況,牛娃展示出來的只是自己比較牛的一面,其他方面可能比你家孩子還差些,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例如:晨晨的同學中,有個小女孩已經1米4了(5歲多),游泳特別厲害,而晨晨到現在洗頭發(fā)還不太敢用水直接沖臉。
我很羨慕,但是并不焦慮,因為我知道她父母都是廣東省游泳隊教練,孩子的爺爺奶奶也是國家運動員。
另一方面,我知道晨晨騎自行車特別厲害(去掉輔助輪,可以單手騎),她家孩子帶輔助輪的自行車還不太會騎。
再說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小到處都是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 然而他們不知道,其實我很羨慕她家孩子,因為他們家庭氛圍很自由寬松,而我父母很嚴厲。
所以,好好分析下自己孩子的優(yōu)勢在哪里,盡量多引導孩子縱向和自己比較,今天比之前有哪些進步?
我更贊成 揚長避短,畢竟,大家精力有限,有誰能做到樣樣精通、完美呢?
03,怎么做?
理清目標,斷舍離,選取最重要的幾個。
其次,剩下的目標里,分析牛娃的成長路徑,適當借鑒方法,尋找資源,結合自身情況去行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例如:看到別家孩子英語都能獨立閱讀章節(jié)書了,立馬就把牛娃的書單都搬回來了。
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的英語到什么程度?是以后要出國 還是 能適應國內考試即可?現在孩子是什么水平?和牛娃差距多大?
不同的目標,對應的路徑不同,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時間也差別很大。
以上,希望能幫助大家不那么焦慮,不是讓大家消極放棄,而是從實際出發(fā),腳踏實地得做好目前能做的,盡力就好。
最后,不得不承認:基因很強大 !
因此,如果還是忍不住拿自家娃兒和別家娃兒比的話,“育兒先育己” , 先提升自己吧!
沒準兒,孩子們也在比父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