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因為工作需要,自學了一些心理輔導的方法。我印象深刻的一張圖是這樣的。
"引導的過程就像舞蹈,雙方是和諧和對等的。有經驗的咨詢師能感知對方的力量和方向,順勢而為。"
養(yǎng)育孩子,其實和心理輔導并沒有大的區(qū)別,只是相對更容易一些,也更沒有選擇些。
雙方達成的關系,是"平等"。
平等,意味著父母一方對孩子有信任,相信孩子有力量和意愿走好他的人生。當父母把這種信任投給孩子后,孩子內心也會滋生出對自己的信任,變得有主意,有動力。
平等也體現(xiàn)在父母對孩子意愿和動力的評估。如果太用力去改變孩子的意愿,或者說,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變孩子"這個目標上,那么舞蹈就會變成僵硬的、地獄式的圖景。我見過被父母意志控制的孩子長大以后的樣子——一個典型的依賴性人格障礙患者——這樣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以培養(yǎng)"愛書"這個例子來說,那么首先是信任孩子:沒有誰不愛故事,沒有誰不愛知識。其次,就是按孩子的意愿去推進。他愛看什么,他是否愿意討論和思考,他是否喜歡和父母一起表演,他是否喜歡做些讀后習題,都是父母該考量的。總之,讀書應該是成為像舞蹈一樣賞心悅目的事,而不是父母大費周章,而收獲零星。
父母的榜樣力量,是個老生常談但重要的問題。
同樣看讀書這個例子,我認為大人不一定要捧著本書裝模作樣,而是大人應該自己享受讀書這個過程,享受在故事里探索和獲得新知的喜悅;愿意去分享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新知,愿意把新知與世事人情相聯(lián)系,愿意和孩子們一起討論。
父母示范,其實不是孩子有樣學樣的充分或必要條件。但它確實為多數(shù)孩子的成長貢獻了力量。
在以上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做的是引導。
經常接觸的東西,我們會越來越偏愛。不接觸的東西,我們會越來越以為自己不喜歡、不擅長。
道理很簡單,操作也簡單。孩子不喜歡的,我們也可以時不時地拎出來,看一看、問一問、說一說??赡苈鼐拖矚g了。如果還不喜歡,那就再放一放。
日常生活中,增加孩子的見識,說不定融會貫通后,孩子原先不喜歡的就變成喜歡和愿意接觸了。
父母的引導能力和方向,體現(xiàn)的是父母的底。父母的見識和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為孩子提供更高級的引導。所以,至此,育兒就變成了育己的過程。
我看小花生的文章其實不多。因為我覺得小花生的推薦重于"術"輕于"道"。而就我自己的體驗而言,"道"的重要性遠高于"術"。哪怕是"共情"、"無條件"、"正面管教"這些概念,對"道"有不同理解的人,做出來的就是兩樣。機械照搬"術"而后修"道"是達到心證的途徑之一,但達到心證還要做到時時刻刻地"觀自身",而不是把焦點放在孩子上。換個洋氣點的詞,叫"reflective thinking"。
最后,談談我對育兒本身的理解。育兒本質上,是你和一個幼小生命的互動,是一種合作。在育兒過程中,你能體會到一個幼小靈魂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種充滿喜悅的豐富體驗。而你回報給孩子的,是日益增長的信任和愈來愈多的放手:用自己的內心感受——而不是理論和技術——做到一切剛剛好,不多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