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由剛剛看到的一位花友的帖子有感而來。這位花友提出了一個問題:孩子閱讀分級讀物過程中,遇到生詞,是否需要查字典和背生詞?對于這個問題,我個人有很深的感觸,故另發(fā)新帖專述之。
個人體會,大家輕拍。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日志,記錄了我和兒子在親子閱讀階段的一些感受。在那個階段,小麥的英語程度很有限,詞匯量少得可憐。但在給他讀原版繪本的過程中,我堅持只讀英語,絕不翻譯。我會用一切翻譯以外的辦法去描述這個句子或單詞,比如及其夸張的肢體語言和語氣,以及用英語來解釋英語。一般繪本都是有圖的,通過的講述再配以插圖,小麥基本都能明白。讀的書多了,見到的次數(shù)多了,孩子自然就理解并深深的記住了。如果每次遇到生詞,都去查字典,都去背,久而久之,閱讀就失去了連貫性,也不利于堅持讀下去。
我上大學時學的是英語專業(yè),當時文曲星風靡一時,但老師們嚴禁我們使用,只讓我們使用英英詞典。這其實也是一個意思。你通過反復理解get到的,和你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得到的,哪個會讓你印象更為深刻呢?答案不言而喻吧。
中文常說,“讀書千遍,其意自現(xiàn)”。其實通過上下文來推測某一個new word的meanin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雖然偶爾出現(xiàn)new words,但不影響reader繼續(xù)往下讀,那就可以不去管它,不要頻繁中斷閱讀,接著讀完就好。如果一本書有太多的生詞,則說明這本書其實不適合reader目前的level。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單詞往往一詞多意,背單詞往往記住的只是其中一個意思而非全部,非常有局限性。
舉例說明,看到bar這個單詞,大多數(shù)人第一反應(yīng)是什么?酒吧?但是你知道嗎,其實這個單詞的用處非常廣泛,大多與“條狀”有關(guān)的我們都可以稱之為bar,比如:
monkey bars 就是孩子們爬的那種游戲架,
chocolate bar 是巧克力塊或者巧克力棒,
還有我們管條形碼叫做barcode,也是因為這和條狀有關(guān)。
可是倘若脫離了語境,只去背這一個單詞的話,自然沒辦法靈活運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單詞不是靠背的,而是應(yīng)該放到語境中去理解的。對于孩子來說,在不影響閱讀的情況下,just leave them 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