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一丹
1955年生于哈爾濱
小學就讀于哈爾濱市文昌、國慶小學中學就讀于哈爾濱市第四十四中學
在小興安嶺清河林區(qū)
度過四年半知青生活后進入北京廣播學院學習
畢業(yè)后任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
在北京廣播學院獲碩士學位并留校
1988年進人中央電視臺
三次獲主持人金話筒獎
主持《感動中國》16年
主持《焦點訪談》20年
閱讀筆記:68年,1700封家書,于是有了這本書。這不僅僅是一家?guī)状说挠洃?,這也是千家萬戶大拼圖的片段。
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感受。書中沒有寫驚天動地的社會背景,沒有寫曲折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瑣碎細小的生活片段,卻反應了那個特殊時代的特點。
敬一丹父母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家庭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1夫妻關系特別好,時??滟潓Ψ?。
2四個孩子的手足之情,不是靠嘴巴說,而是靠行動來表明。姐姐照顧弟弟是替父母分憂,弟弟要懂得感恩,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可惜,現(xiàn)在有了微信等軟件,生活中好像不再寫信,微信也不再適合長篇大論,經(jīng)常用視頻、語音和表情包代替。年少時期,那種寫信前的前思后想,落筆時的斟字酌句,等信時的期待,要等的信沒來時的失落惆悵,現(xiàn)在的年輕人再也體會不到了。快捷的生活也使我們喪失了很多生活的樂趣。
正如木心先生的詩: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那年那信》雖然記敘的多是1951年到1980年之間的事情,與我的少年時代少有交集,但也勾起了我90年代的回憶。大學期間寫過許多信,畢業(yè)時大多都付之一炬,珍藏的少數(shù)信件,幾經(jīng)轉輾不知所蹤。我懷念的不是那些信件,懷念的是那段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懷念青春時純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