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你對“共情”這個詞肯定不陌生——
孩子情緒來襲時,不要著急安撫和制止他哭泣,而是“共情”,理解他的情緒,甚至幫他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緩和局面,呵護孩子的內心。
我之前也是這樣做的,但我發(fā)現不是特別奏效。
比如孩子費了好大勁搭的積木,突然倒了,孩子哭鬧起來,這時候我去安慰他:“寶貝,你辛苦搭了這么高的積木倒了,你是不是很沮喪?”
可一般情況是,我越說,他哭得越厲害。等他徹底發(fā)泄完了,哭累了才能停下來。
最近我看到一個新的觀點,說 “共情”不僅僅是要感知到對方的情緒,并幫他說出來,還要做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共情需求”。
知道孩子的需求,并幫助他處理,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共情”過程。
接著上面的例子說,如果孩子搭的積木倒了,很沮喪,那等孩子情緒緩和一點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討論:“積木倒了可真夠讓人沮喪的,那現在我們怎么辦?是再搭一次,還是玩點別的?”
我個人感覺,對于小朋友來說,這個共情需求還是很有用的,因為面對負面情緒,孩子是不知道如何來處理和消化的。在表示“理解”了之后,引導他知道如何處理負面情緒,很有必要。
這里推薦一套我最近在讀的繪本,托馬斯情緒管理繪本。每本書都通過一個小故事,展示了一種負面情緒,比如膽小、發(fā)脾氣、嫉妒……
在故事的后面,還有實踐的小環(huán)節(jié),會問孩子“在下面這些情況下,你有什么感覺和舉動?”
接著是如何應對這種負面情緒,比如生氣時,我可以深呼吸,可以告訴別人,可以大喊幾聲……
(都是實拍圖片)
對于我們成人來說,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情緒就夠了,我們知道要做什么,也知道要怎么去做,我們需要的只是被理解、傾聽和安慰;
但對孩子來說,被“理解了”之后,他們更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來應對負面情緒和局面。
3-6歲階段的孩子遇到的情緒困擾其實不少,如何幫助孩子緩解,這類繪本和解決思路給了我很好的指導。
(公眾號:原來是張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