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周末和孩子在一起久了又控制不住發(fā)飆了,說了很多課堂里的反面的話,而我明明已經(jīng)知道那些話不能說,但是還是控制不住要罵街一樣罵,貼了無數(shù)的標簽過去,這樣才解氣!
比如我看到他房間的燈又不關了,臺燈也不關,氣得直接啟動又模式“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房間沒人要關燈!就是不聽!什么時候能改!”
比如昨天帶他出去玩,他又和小朋友起沖突了。今天我本來是想和他溝通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是說著說著就很火大,很討厭他這樣人,我就開始給他貼標簽,你這人別人跟你相處起來一點也不舒服,別人不會喜歡你的,怪不得你沒朋友!
這件事是這樣的,在我看來,是對方的媽媽友好地說了他兩次不要晃(橋)了,他也不聽,小朋友也說了別再晃了他更加故意晃。
今天溝通,他說別人說反了他名字,WYQ不要晃(拓展活動的橋),他就非要認為人家是故意說反他名字,所以他生氣了故意晃。
我說別人不是故意的說反的,他非要說就是故意的,根本不聽我的分析,真的很難溝通。我說你現(xiàn)在都不記得人家叫什么了吧?
我說你完全可以說出來,xxx你說反了我的名字,你需要糾正再說一次我就停下來,可是你沒有說。他就很不服氣,估計以后也改不了,就喜歡悶著生悶氣!整個溝通過程我真的對他這種性格很厭惡!
什么說事實說感受說需求,我沒法說,這人一溝通就各種自以為是也不聽別人的建議。
還有就是他說無聊,我說你可以去疊衣服,或者幫我遛狗,他說遛狗狗那么重,疊衣服那么累。我就氣不打一處,說你這人這么懶,疊衣服是你自己的事,你不干就是我做,我就不覺得累嗎?為什么我要幫你疊?我又不是你的保姆!請問我有這些情緒是因為什么呢?
感覺自己已經(jīng)學不會了,學習某一課的時候,帶著課堂的問題,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并且實踐,但是課學多了以后,生活里我就想不出這個問題對應的應該是哪一課的方法了。
昨天的事補充一點,他站在橋上不停地晃,導致別人的弟弟沒法上去,弟弟只好走了。
過了一會,說反他名字的孩子就拿礦泉水瓶裝了沙子的往他腳下撒,其實在我看來當時已經(jīng)距離之前的事過了一會兒了,其實對方是跟他玩,他卻認為對方是挑釁他,其實真不是,他就直接吐口水。
吐口水這種行為很惡劣,以前有過好多次了,我每次都批評他,但是他也根本不改,動不動就吐口水回擊,這種小孩真的很討厭怎么辦!就是我以前最討厭的那種小孩!
剛剛又看到他躺著看書,我也沒心情再用什么科學方法對待他了,就罵他,眼睛不用要了是嗎?他才爬起來坐書桌前去。
順便又發(fā)現(xiàn)他房間亂得可以,吃完的零食垃圾袋說了無數(shù)遍要丟垃圾桶???。好好說也沒用!我就威脅他,等我遛狗回來你給我把房間整干凈聽到?jīng)]有!他就說哦。
沒辦法用課堂的方法,沒啥效果!
????????????????????????
@小荃媽我特別特別理解你,說出來也許你也好受一點,我有時候也這樣,不管不顧了,必須要吼了,我要先舒服了,管不了你了的感覺[捂臉]
但是我飆完也后悔,而且我內(nèi)心非常清楚的知道,只有大人變化了孩子才能變化,只要你對他好一點,他就會成倍的回報你。雖然我還是會繼續(xù)發(fā)脾氣,但有時候我也能感受到方法用對了的好處[捂臉]
??????
老師的答復:
@小荃媽
看到你說想不起來對應的是哪一種方法,特別能理解。孩子那些反復說了好多次都改的問題,尤其又是我們特別在意的,就會控制不住地想要多說幾句,期待著多說幾次、多說幾遍就能管用。
以前我也會這樣,多說幾遍吧,多提醒幾遍吧,孩子估計就記住了、了解了
提升孩子學習力課程的趙周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不管用的方法,再用多少遍都是不管用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原話我忘記了。這句話我就一直記著,時刻提醒自己:如果我用了這個方法不管用,下次就改變一下自己。退回到事情的原點:去聽孩子的想法、去觀察孩子做事情的過程,跟孩子一起討論,試圖找到新的方法。
我看到你寫的這些點,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里面有意愿的問題,也有能力的問題。需要我們一點點帶著做起來,再配合贊賞。試試看[玫瑰]
????????????????????????????
最后,對應28天訓練營的最后一課。
有些時候,一看到孩子的行為總是挑戰(zhàn)我們的底線,就開始氣上心頭甚至氣到“爆炸”,孩子和自己的情緒一起來,就不知道該用什么溝通技巧了,脫口而出的還是責怪、命令或抱怨,一切回到老路上。怎么辦?
我們說,語言是思維的反映。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話,背后由你的思維方式在做決定。
我們小時候,我們的父母不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喜歡說教、自以為孩子都該聽大人的,我們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長大,也形成了同樣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地植入我們的大腦,這就意味著從你接收信息到做出反應,已經(jīng)形成一個非常固定的腦回路。等我們做了父母,面臨同樣的育兒情境時,這種神經(jīng)回路和“刺激-反應”機制便開始發(fā)揮作用,我們也開始不自覺地命令、指責、否定、比較,脫口而出同樣的話來。媽媽覺得冷你就要多穿;做錯了就要罰,跌倒了就不能哭……
也就是說,有一套話語體系,從上一輩傳承而來,早已根植于我們內(nèi)心,成為一套默認設置,無需思考,自動彈出。
而現(xiàn)在,我們想要改變,想要采用全新的溝通方式,就意味著要打破舊有的腦回路,形成新的“刺激-反應”機制,把之前從未連結(jié)過的大腦神經(jīng)元連接起來,建立起一套新的神經(jīng)聯(lián)結(jié)系統(tǒng)。這就好比在沒有人走過的荒原上,重新趟出一條新路來。
一邊是熟悉而自然的平坦大道,通往緊張、沖突、爭吵;另一邊是充滿荊棘的荒原,上面有若隱若現(xiàn)的羊腸小路,但是卻通向親子間的理解、尊重與合作;
顯然,平坦大道要好走得多,一遇到事,在本能和慣性作用下,誰都難免一不小心回到老路上。因此,一時半會兒“做不到”太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