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詩,學漢字:慢慢來,好處多

2017
2020-6-23 08:44 原創(chuàng) · 圖片6


當今社會最焦慮的群體可能就是父母了,尤其是學齡前兒童的父母。

前幾天知乎上一個問題引爆全網:“中產年入7萬,要不要把孩子送進5萬一年的幼兒園?”———這屆家長太難了,從幼兒園起就要考慮圈子問題了。 

之前帶胖D去上早教,看到一個爸爸在課間用識字APP教2歲多的娃學詞匯,是的,2歲就開始學識字了,早嗎?可是還有嫌晚的。 

APP語音提示用“地”字組詞,胖D在一旁聽到,問:“是土地的地嗎?”雖然他那時還不會寫,也不認識字,但因為我們在讀詩時經常遇到一些同音字,他也就了解了,有些字雖然發(fā)音相同,但寫法不同,意思也不一樣。在聽到一些熟悉的字音的時候,他就會分辨,會去問:“公園的園是元日的元嗎?”“他們是不一樣的字嗎?” 

雖然我也日常焦慮,但每到這種時候,當我發(fā)現潛移默化的日常熏陶對娃真的見效,我就會在心里提醒自己: 慢慢來,慢慢來,給孩子時間慢慢浸潤。

語言、數字、常識、科學,在日常中的啟蒙,如果能夠抓住合適的時機,把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那么既不用重壓,也沒有束縛,孩子自會探求,自會懂得,自會聯想與應用。 

他們有智慧,真的不用急。

所以在識字這方面,我一直沒有正式地制定計劃,安排每天要學多少字。因為經驗告訴我,識字量和閱讀量分不開,識字也不單單是認識字,還包括對字的含義、字音、組詞、用法甚至感情色彩的認識。 

對于這些方面的認識,只能靠閱讀和日常積累,不是光靠墻上的掛圖和“玩中學”的APP就能掌握的。 

在和胖D讀古詩的過程中,我發(fā)現讀詩可以順便教他識字,而且促進拼音、詞組的掌握,可謂一舉多得,毫不費力。

 1.讀古詩學漢字,有助于把握漢字最微妙的意味和差別 

每個字都有意義,有的字意思相近,但其實有著很細微的不同,比如在程度強弱、感情色彩上的區(qū)別,語感好的人能夠辨別和感受這些微妙的不同,才能更好地把握一句話的言外之意。 

古詩詞由于體裁所限,需要用極少的字數描述場景、烘托氛圍、表達情感,所以每個字都講究用得恰如其分,一字之差可能整首詩的意境都不同了。 

比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見”字在一些版本中誤做“望”字,就變成了“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兩個詞看似意思差不多,都有看到的意思,其實一個主動一個被動,“望”是有意的注視,而“見”是無意的“遇見”,如果真是“望南山”,那整首詩的閑淡自然的意趣也就大打折扣了。

比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點評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因為這個“鬧”字,不僅點出了繁花盛開的視覺感受,還渲染出了生機勃勃的動態(tài)效果。

在古詩詞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體味漢字最精妙的含義,不僅認識字形,也對什么情景下用什么字(詞)有了認識,對字(詞)的感情色彩有了體驗。拓寬了深度和廣度,那么犧牲一點速度也不打緊吧。 

雖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如何用字、用詞,如何描繪景象,運用通感、對比等各種修辭手法,再沒有比古詩更講究的了,讀古詩學漢字,正如金庸筆下的主人公,學著最精純的內功,焉有不勝之理?

 2.字詞重復率高,符合記憶規(guī)律,便于復習 

古詩詞有很多常用的意象,比如明月、白云、斜陽、楊柳、長亭、長河等等,這就意味著字詞的重復率很高。 

比如剛學了“床前明月光”,又學“月上柳梢頭”,再是“明月幾時有”,幾句詩過一遍,“月”這個字,無論字形、字音還是組詞(明月),甚至觀感,乃至意象的內涵,都熟悉了。

今天學的詩可能有“山”,有“水”,明天讀的,可能又是一首山水詩,重復看到同一個字、詞的機會越多,就越容易記熟字形,掌握用法。 

而且,對于小朋友來說,詩詞的篇幅短小,很適合在背詩(復習)的同時逐字指讀。

其實小朋友不是“讀”,因為大多數字還不認識,只是在“背”的時候,把字音和字形一一對應了,但正因為這樣,自己背,自己指讀,一方面讓小朋友產生無盡的信心(仿佛已經能自主閱讀了),一方面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字形上,從而提高識字的效率。

3. 掌握漢字結構和含義之間的規(guī)律,活用偏旁部首識字法 

正因為古詩詞的意象多有重復,所以同一類型的字出現的頻率很高,比如帶“”的字,“山下蘭芽短浸溪”,“遙看瀑布掛前川”,“黃河遠上白云間”,“不盡長江滾滾來”,“畢竟西湖六月中”,“春江潮水連海平”,“零丁洋里嘆伶仃”,從小溪到瀑布、河流、大江、湖泊,到海洋,整個水系都涵蓋了。 

在我們復習詩歌,順便識字的時候,我特別注意給娃講字的結構,因為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一般通過字形(偏旁部首),可以分辨字的大概意義范圍。 

漢字的構造,尤其是簡體字,中間有很大一部分是形聲字,(比如湖),還有一些會意字(比如鳴)、指事字(比如上、下)和象形字(比如田)。

那么,通過告訴娃“帶三點水旁的字”都和水有關,帶“木”字旁的字都和植物有關,帶“口”字旁的字都和嘴有關,娃也就更容易系統(tǒng)地通過認識偏旁部首(或獨體字),有規(guī)律地認識和掌握字的寫法和意思。

由于古詩的篇幅較短,很容易把這些成系統(tǒng)的字撿出來作以對比,也方便在不同的語境下識別這些字的不同含義。

當然,讀古詩學漢字,在速度上是絕對沒有優(yōu)勢的,只是作為啟蒙,可以讓識字這件事更有趣,讓娃更愿意去研究,原來這個字這樣寫是有原因的,原來這個字可以這樣用。 

所以,如果有時間,請你慢慢來。

更多干貨,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D媽讀詩

D媽,國家文科基地古代文學碩士一枚(唐宋方向),家有3歲小兒一個,常把詩詞掛嘴邊,和小兒一起搖頭晃腦,吟詩作對,美哉美哉!在這里分享我們的讀詩方法、詩歌解讀和詩歌分級推薦,一起發(fā)現和享受漢語之美、古詩之美吧!


回應 舉報
贊4
收藏4

推薦閱讀

D媽讀詩
D媽讀詩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