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到中班下學期,孩子還是“大字不識”,而班里有的小朋友早已識字過千,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開始著急了!祭出字卡、識字書、識字APP等!別人有的我們也不能缺!從母慈子孝雞到雞飛狗跳,雞到天崩地裂,雞到??菔癄€也不肯放棄!對此……我只能說佩服!
學齡前識字的好處自不必說,能自己讀題、能自己讀書,盡早解放老母親的嗓子。但是,為了識字而磨滅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得不償失。在識字過程中保住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激發(fā)孩子識字的興趣,讓孩子感受到快樂,又能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語感。
說到“語感”,隨便插入幾句,不止是英語需要語感,語文也需要語感,為什么有人寫個高考作文都跟寫詩一樣,讀起來朗朗上口,而有人卻寫的像極了流水賬?這就是語感,有了語感,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押韻了。
那么如何在又能培養(yǎng)孩子語感,又能保護孩子的識字興趣、閱讀興趣的前提下“雞”識字呢?
【一】三歲左右,完全可以“不教”,以大量的的親子閱讀繪本為主,最多指讀一下繪本里的大字、繪本的名稱、繪者等信息。記住,閱讀永遠是前提!
【二】生活中教:①路牌、廣告牌、超市的各種產品(尤其是零食,認得賊快)②家里的東西上貼上漢字,比如電視機旁邊貼“電視機”,冰箱上貼個“冰箱”等等(某群友提供)
【三】誦讀兒歌童謠,因其朗朗上口深受孩子喜歡,讀的過程可以指讀(大人指就可以),一來培養(yǎng)了語感,二來會讓孩子在海量的兒歌童謠中不知不覺認識了不少字(親測有效)。參考書系:三字童謠、日有所誦幼兒版、百歲童謠等等。我家讀過《三字童謠》《晨誦暮讀》《俗語兒歌》《日有所誦》,其實日有所誦流傳最廣,但是字跡不清晰,排版也不夠清爽,內容魚龍混雜,我們也只是挑選了朗朗上口的一部分。計劃晨誦暮讀讀完之后讀讀童詩。
實際操作方法:我先給孩子讀3-5遍,孩子基本能背誦出來,因為內容本身就是很簡單的,也許不需要3-5遍,兩遍孩子就能無壓力地完成背誦,讀的過程讓孩子用手指指著,然后讓孩子自己指自己讀。
【四】孩子熟悉的內容打印成冊,字要放大,包括老人教的各種童謠,然后指讀,這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家內容”。除了童謠、童詩等可以成篇的,甚至孩子近期喜歡說的話也可以打印到A4紙上,各種屎尿屁、機器人、各種車、奧特曼的名字、孩子喜歡吃的各種零食等等,孩子讀起來趣味盎然,奧特曼的名字真的讓孩子認識了很多生活中不太常見的字。(親測有效,此處無圖,沒拍)
【五】識字APP,可作為輔助,孩子總要玩電子產品的,不可能完全杜絕,參考:洪恩識字、悟空識字等。
總之,不要把識字當成任務,得不償失。如果非要來硬的,四五快讀也行,大部分孩子都不太喜歡,比較枯燥。能讓孩子在識字的過程又能獲得其他東西(比如語感、閱讀力)是最劃算的,單純教識字,孩子也可能會排斥,就算不排斥,看似學的火熱,記住的可能也不多。
某些打著“中文分級”的繪本,某某上山等,不是說不好,適合孩子在有一定的識字量時,來獲取成就感的,圖太多,當繪本看又少了一些趣味性,作為識字書吧,孩子的專注力又在圖上,所以個人感覺雞肋。
Tips:識字書千萬不要買太多!
閱讀為王,學齡前的識字真的不那么重要。尤其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單獨拿出一段時間來“堅持”識字的,大可不必。識字量的問題,就算班里最差的孩子,到了二年級大家也差不多持平了,此時拼的就是閱讀能力。
當然,學齡前教識字雖然沒那么重要,但是閱讀很重要!一定要注重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孩子有了閱讀習慣,理解能力強了,自然就會去想辦法去認識更多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