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給公眾號寫商業(yè)稿,我開始慢慢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興趣。
從大學開始,我就一直寫小說了,可是寫了許久,都沒有什么建樹,所謂沒有建樹,其實是沒有一篇稿子能通過終審到發(fā)表,沒有通過市場檢驗。
多年以后的現(xiàn)在,我明白,我之所以寫稿子很困難,其實源自于當時閱讀量不足,思維能力不足,更缺乏基本的邏輯能力,以至于寫出來的文字總是牽強附會,對寫作技巧,也沒有仔細推敲和應用,所以一直在原地踏步而不自知。
因為朋友的關系,6月份開始給公眾號寫商業(yè)稿,所謂商業(yè)稿,就是我負責寫,公眾號支付稿酬發(fā)布,我寫的領域是自己最喜歡的書評。
一件事能不能做得好,其實是和人花費多少心力去做有關,你愿意付出多少汗水,愿意做得多細致,就能收獲多少。
最近發(fā)表了2個稿子后,我開始琢磨怎么提高自己的書評水平。
富蘭克林自己寫作的時候,是找了一本他非常喜歡的雜志來練習,他模仿寫上面的文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在于文字不夠豐富,于是他用打亂文字的方式,讓自己重新排列組合來和寫詩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筆。通過仿寫,他也弄清楚了雜志的用稿需求,從而達到飛速進步。
記得看《刻意練習》這本書時,我特地去翻了富蘭克林的自轉和莫扎特的自傳。和《刻意練習》所說的要不斷突破舒適區(qū)的痛苦論調(diào)有所不同,富蘭克林和莫扎特在做專業(yè)領域(寫作和音樂)的過程中,充滿了快樂。
都說要成長是痛苦的突破舒適區(qū)的過程,他們?yōu)槭裁纯鞓罚?/p>
我從前百思不得其解,而這段時間我卻有了新的感受。
因為聚焦于自己喜歡的領域,并且獲得了即時肯定,所投入熱情之巨大,愿意琢磨之細致,恰恰提高了成長速度,而這種成長速度讓所遇到的挑戰(zhàn)減少,而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增多。
掌控感越強,越愿意繼續(xù)專研而獲得這種積極的反饋。
過程中,我沒有感到自己是要不斷地學習和突破舒適區(qū),而是關注于如何把這件事做得更好,因為熱愛,所以連投入的時間都覺得是獎勵。
為了把寫書評這件事做的更好,我愿意去仔細聽別人的開頭部分,琢磨他們的文章邏輯和文字展現(xiàn)嗎,并思考如何在下一次自己的文章中模仿和改進出來。
我嘗試使用不同的方式行文,挑戰(zhàn)編輯的容忍界限的同時,也為我探索如何寫好一篇文章鋪路。
我把所有的套路都提煉成一個通用的規(guī)則——寫邏輯清晰、讀者愛看有價值的好文章。
過程中,沒有痛苦而只有思索和發(fā)現(xiàn)的快樂。
我想,也許這才是刻意練習的真諦——熱愛。
從這件事推廣出去,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把握2點:
1、即時獎勵;
2、培養(yǎng)熱愛。
現(xiàn)在很多人非常在意時間管理,并使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這是即時獎勵的好處,可以讓孩子馬上得到即時反饋(獎勵),從而做得更快。但因為從原理上,即時物質獎勵激活的是和drug成癮同樣的反饋系統(tǒng),而想要和真正是自己熱愛的其實不同的。我們要發(fā)現(xiàn)的是那種真正因為自己“熱愛”而“想要”,而不是因為“其他諸如他人要求、物質”而“想要”。
在我寫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即時獎勵是那種我從“不會”到“學會”一個新東西獲得對自己的巨大自我肯定,我不懂得如何開篇可以使人更愛看,于是我去琢磨別人的開頭是怎么寫的,我發(fā)現(xiàn)有些是概述性的以簡史的方式寫作,有些是以前后的落差感(出人意料),有些是用耳熟能詳?shù)墓适隆鞍b出新意”來講述的。當我把這些具體的寫法抽象成一般性的講述時,我感覺到GET到了更多,從而對下次如何寫作開頭更有把握,
對于孩子而言,我們不可剝奪了他自己思考,并嘗試克服困難的機會。他需要從簡單的問題開始,思考克服建立自信,然后不斷地不斷地提高難度。從easy模式到hard模式,我們能看到他們的成長。我們要鼓勵他們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把這個作為即時精神獎勵,他們就會越來越喜歡這種感覺,對自己的人生的掌控感。
熱愛有兩種,一種是本來自己就熱愛的,另一種是開始不熱愛,而后來發(fā)現(xiàn)了可熱愛之處。一個人,很難從一開始就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熱愛之處,都是不斷地嘗試,不斷地調(diào)整,最后才最終找到。
不管是哪一種,如果要堅持下去,都需要正向反饋,正向反饋就是那種不斷鉆研,不斷琢磨,把事情從不會做到會,看著自己成長的正向反饋。
當成長可視化,巨大的喜悅就會淹沒過程中的痛苦,讓刻意練習無痛。